在我们日常的餐桌美食中,花椰菜是极为常见的存在。无论是清炒时的爽脆口感,还是搭配肉类炖煮时的醇厚滋味,亦或是在火锅中短暂涮煮后的别样风味,都让人对它青睐有加。不过,要是问起花椰菜吃的是哪个部位,或许很多人会在脑海中短暂地打个问号。
花椰菜,学名为Brassicaoleraceavar.botrytisLinnaeus,它还有菜花、花菜、球花甘蓝、洋花菜、椰菜花、甘蓝花等诸多别称,是十字花科芸薹属的二年生草本植物,也是野甘蓝的变种。它原产于地中海沿岸,如今在全世界多个国家都有广泛种植,在我国各地也普遍栽培。
从植物学的专业角度来看,我们日常食用花椰菜,主要吃的部位是它的花球。花球并非单一结构,而是由花薹、花枝以及花蕾紧密聚合而成的。花薹作为花球的重要支撑部分,就如同坚实的树干,为整个花球提供稳固的架构。花枝从花薹上延伸而出,像是树干上生长出的枝丫,众多花枝相互交织、簇拥。而花蕾则密密麻麻地分布在花枝顶端,它们紧密排列在一起,形成了我们日常所见的花椰菜那紧实、圆润的花球形态。在花椰菜生长初期,植株外观和幼时的卷心菜极为相似,叶片层层包裹。随着生长进程推进,植株开始抽薹开花,进而形成独特的花球。花球的下部是尚未发育完全的花轴和花梗,表面布满颗粒状结构,这些颗粒实际上就是未分化完全的花芽。
花椰菜的花球营养极为丰富,富含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以及多种维生素。它不仅是烹饪中的优质食材,在健康饮食领域也占据重要地位。根据《HealthyLife&Beauty》的相关报导,花椰菜因其热量较低的特性,在追求均衡营养的前提下,成为人们实现减重目标的理想食材,常出现在各类减脂餐中。
不过,花椰菜的花球在烹饪时也有一些讲究。由于其含有的部分营养成分属于水溶性,在高温或长时间水煮的过程中,容易受热分解而大量流失。因此,在烹饪花椰菜时,不建议采用高温长时间烹调的方式,也不适合长时间水煮,清蒸、快炒等方式则更能保留其营养。
值得一提的是,如果花球没有及时采摘,它就会进一步发育。原本颗粒状的原生组织会持续生长,逐渐发育成正常的花蕾,最终开出淡黄色的小黄花,这时花椰菜就会逐渐恢复成类似正常甘蓝的形态。
在市场上,我们常见的花椰菜以白色居多,但实际上,花椰菜家族花球的颜色十分丰富。除了白色,还有绿色的西兰花(青花菜)、黄色以及紫色的花椰菜等。不同颜色的花椰菜在营养成分和口感上会存在一些细微差异,但它们的主要食用部位都是由花薹、花枝和花蕾聚合而成的花球。此外,花椰菜除了花球可供食用,其下方的茎部也能成为盘中餐。不过,相比花球,茎部的口感较为紧实、纤维感稍强。在烹饪茎部时,通常会将其切成薄片或小块,以便更好地入味和烹饪。而花椰菜外面的叶子以及根部,一般不作为主要食用部分。叶子在生长过程中主要起到光合作用、为植株提供养分的作用,根部则主要负责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,支撑植株生长,它们的口感和可食用性相对较差,营养成分也不及花球和茎部丰富。
FAO数据显示,我国花椰菜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增长态势显著,并且以出口外销为主,出口量常年稳定在8万吨以上,出口金额接近1亿美元。花椰菜凭借其独特的口感、丰富的营养以及多样的烹饪方式,在国内外的蔬菜市场上都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,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。无论是从田间到餐桌的美食之旅,还是在全球贸易中的重要地位,花椰菜都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与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