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广袤的农村天地里,野苋菜有着众多接地气的俗称,不同地区的人们依据它的形态特征、生长习性或自身的文化传统,赋予了它各种各样亲切又独特的名字。
有的地方叫它“西风谷”,这个名字充满诗意,或许是因为野苋菜常常在西风中摇曳,其种子成熟时如同谷物一般,随风飘散,好似西风带来的礼物,故而得名。它也常被唤作“反枝苋”,这是从它的生长特性出发。野苋菜的茎干上,枝丫常常逆向生长,与常规植物枝条顺势生长的状态不同,“反枝”形象地描绘了这一显著特点,让人们一眼就能从众多植物中认出它。还有“光苋菜”的叫法,源于野苋菜的叶片表面光滑,没有其他野菜常见的绒毛或刺,在阳光的照耀下,泛着独有的光泽,简洁明了地概括了它的外观特征。
在一些农村地区,野苋菜被称为“野苋”,这一名字最为直白,直接点明了它野生的属性以及与家种苋菜的相似性。人们在田间地头、荒地路旁看到这种类似苋菜却又肆意生长在野外的植物时,自然而然地就叫出了“野苋”这个名字。
“刺苋”也是野苋菜常见的别名之一。部分种类的野苋菜,在其叶柄旁或花序上会长出尖刺,这些尖刺是它区别于其他苋菜品种的重要标志,也是农民们在劳作时容易留意到的特征,所以“刺苋”这个名字就被广泛传播开来。像在南方的一些地区,人们在野外采摘野菜时,若是碰到带有尖刺的野苋菜,便会直呼其为“刺苋”。
野苋菜还有一个别称是“勒苋菜”,“勒”字在方言中往往有刺、扎的意思。当人们不小心碰到野苋菜的尖刺,感受到刺痛时,“勒苋菜”这个名字就深深印在了脑海中。这一名字体现了野苋菜带刺的特性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,在一些广东、广西等方言地区,人们常常使用这个名字来称呼它。
在特定的时节,野苋菜还被赋予了特殊的名字。例如在春分时节,部分地区称野苋菜为“春碧蒿”。每到春分,人们纷纷走进田野,采摘这种嫩绿细长的野菜。此时的野苋菜,在春日的滋润下,生机勃勃,宛如碧色的青蒿,“春碧蒿”这个名字既贴合了时令,又生动描绘了野苋菜在春天的模样。同样,到了秋分,民间很多地方又把野苋菜叫做“秋碧蒿”,采回的秋菜(野苋菜)与鱼片“滚汤”,名为“秋汤”,承载着人们对秋日健康的美好祈愿。
野苋菜在农村的名字丰富多样,这些名字不仅仅是对它的简单称呼,更是农民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,对野苋菜深入观察和了解的体现,蕴含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和深厚的地域文化。